然后直奔兴庆宫。
&esp;&esp;人人都羨慕李瑄的殊荣。
&esp;&esp;正如坊间传闻:适之罢相,门楣更贵。
&esp;&esp;李林甫老神端坐,等待圣人入内。他最讨厌的人,又回到长安。
&esp;&esp;蛰伏数月后,他不再主动出击,而是通过韦坚的破绽去针对。
&esp;&esp;他一直想寻找李适之的破绽,但李适之深居简出,不交重臣,且圣人逢宴必请,他毫无办法。
&esp;&esp;李瑄回来,对李林甫敲响警钟,他未曾忘记去年时的狼狈。
&esp;&esp;连不成器的儿子,都被他约束,以免再做出一些蠢事,被李瑄抓住把柄。
&esp;&esp;韦坚意识到宰相“难做”,他不能明面与李瑄私会,只希望李瑄能出手,为他分担压力。
&esp;&esp;他以为“和亲事件”,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。
&esp;&esp;李瑄也不是怨恨韦坚,只是对韦坚的能力失望,所以及时脱身!
&esp;&esp;他们把韦坚推到宰相的位置,不欠韦坚。
&esp;&esp;“陛下至……”
&esp;&esp;随着监礼官的一道喊声,朝会正式开始。
&esp;&esp;第147章 安禄山拜杨玉环为母
&esp;&esp;朝会最先处理的是日常事务,地方事宜,而后是宰相和皇帝的枢机议事。
&esp;&esp;一切完毕后,李隆基主动提及吐蕃使团之事:“吐蕃中贡论,已至长安三日,他们想放牛归马,罢战息兵,在青海进行盟会,诸卿以为如何?”
&esp;&esp;“启禀陛下,当同意吐蕃求和,在诸国使节的见证下,彰显我天朝上国的气度!”
&esp;&esp;一名大臣起身出列,理直气壮地向李隆基说道。
&esp;&esp;“啪啪啪!”
&esp;&esp;此言一出,众多大臣纷纷以笏以掌,表达附和。
&esp;&esp;这无关于宰相党派的争论,而是许多大臣打心底认为这么做,有益于江山社稷。
&esp;&esp;兵入武库,马放南山。
&esp;&esp;现在突厥已灭,吐蕃求和,正是大治之时。
&esp;&esp;李林甫持默认态度。
&esp;&esp;他以前希望李瑄死于冲锋陷阵之中,死于乱军之内。
&esp;&esp;现在已无这样的想法,李瑄太能打了,不能再给李瑄立功的机会。
&esp;&esp;李瑄兼任的使职太多,且皆为重职。他怕李瑄契机到的时候,军功入相。
&esp;&esp;以前他不信,现在看李隆基对李瑄的宠信,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“荒唐”事情。
&esp;&esp;在他看来,李瑄这年纪入相,就是“荒唐”。
&esp;&esp;“宰相认为呢!”
&esp;&esp;李隆基脸色无变化,问李林甫和韦坚。
&esp;&esp;“诸大臣言之有理。”
&esp;&esp;李林甫模棱两可的回道,他已经揣摩到圣意,但不愿李瑄再立军功威胁他。
&esp;&esp;他观看过一次次的战报,李瑄这竖子被称为战神也不为过。
&esp;&esp;哪有战争敌我伤亡一直是十比一的?
&esp;&esp;但李瑄能做到!
&esp;&esp;“臣也认同,与吐蕃重修于好后,可以继续展开互市,吐蕃会用牛羊购买我大唐丝绸、茶叶,壮大国家。”
&esp;&esp;韦坚也说出自己的意见。
&esp;&esp;并非他回应李林甫,而是迎合群臣。
&esp;&esp;“启奏陛下!”
&esp;&esp;“我军虽在边境连战连捷,但吐蕃占据石堡城,我大唐始终面临吐蕃的兵锋,以至于河湟之地,千里沃土,不可耕种。而九曲之地,本就为我大唐所有,是吐蕃贿赂奸臣,使我失去九曲。臣不反对求和,臣建议吐蕃将石堡城和九曲归还大唐,让我们看到吐蕃的诚意!”
&esp;&esp;“如果吐蕃不同意,这一定是缓兵之计。我大唐刚把百姓重迁至河源,他们就派铁骑劫掠、屠杀,谁能担得起责任?一旦有了石堡城和九曲,我大唐就不怕吐蕃出尔反尔,可以保护国家与百姓的安全!”
&esp;&esp;看李隆基皱眉,李瑄起身走到案前,向李隆基和众大臣说道。
&esp;&esp;“李将军深谋远虑,还是久在边塞的名将,看得更透彻一些!”
&esp;&esp;李隆基
好版主